花48万长1厘米,不是增高是入坑

日期:05-18 来源:未知

 近日,“9岁女孩打抑制针半年花十万”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再次将生长激素与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期待摆在大家面前。不论是注射性抑制针还是生长激素(也称“增高针”)的儿童,真正患有“矮小症”的只占极少部分。但诸多家长抱着数万元,甚至是数十万元往里砸钱,只为孩子能多长高哪怕一厘米。并且这并非个案,有医生透露,有家长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5月17日《成都商报》)


  当前,无论择业还是择偶,身高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因素,男性身材高大,女性身材高挑,获得对方青睐的机会要大得多。这个被民众广泛遵循的审美观,给不少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孩子因身材矮小而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不在少数。从小就给孩子补钙,变着花样给孩子补充营养,长大些就督促孩子跳绳,隔三差五还量一量身高,发现孩子确实患有“矮小症”时,就积极接受规范治疗,这样的家长表现得还算理性。

  有一种非理性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部分家长明知孩子没有患“矮小症”,仅仅因为希望孩子再长高一些,就按治“矮小症”的方法对孩子身高进行干预。要知道,药品用对地方才能发挥正面作用,一旦用错地方,不仅毫无正面作用可言,毒副作用一点都不会少。“增高针”是一种激素,用在缺乏相应激素的孩子身上可能恰到好处,用在不缺乏该激素的孩子身上,不仅不能增高,反而会危害健康。

  导致身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为家长的期望较高,有的因为遗传、运动不足、营养不均衡等原因,真正因患病导致身材矮小的孩子少之又少。影响身高的原因很复杂,家长当然不能自行其是地进行干预,而是要到正规的身高门诊就诊。

  也要看到,在身高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不能全怪家长瞎想和乱为,因为与巨大的身高咨询与干预需求相比,家长所能获得的服务少之又少,尽管有些医院开设了身高门诊,但更多属于内分泌科的一项诊疗内容,服务的可及性不强,远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一些非正规的机构和小诊所有了可乘之机,以至于家长从医院以外的诊所、中介等处获得“增高针”,成为这种药被滥用的主渠道。

  花48万长了1厘米,这不是增高,是入坑。因为注射“增高针”,首先要确诊相关疾病,假如未确诊就用药,势必违反诊疗规范,假如随意销售和使用“增高针”,则必然违反处方药的相关法规。这48万花费的背后,很可能存在诸多违规或违法行为。

  治理“增高针”滥用现象,提高家长的健康素养是一种方式,强化服务也很重要。更要看到,以赚钱为目的的背后拱火,是“增高针”受到非理性追捧的重要原因,因此更应该加大对相关夸大宣传、刻意诱导、违反医疗操作规程和药品销售法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上一篇:在交友直播间里,主播与女嘉宾演起了“双簧”
下一篇:小学食堂承包人克扣营养餐食材?河南社旗:属实,增加大肉分量

联系我们:侦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