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岁抗美援朝“老兵”新冠转阴出院 女儿讲述眼中的父亲

日期:05-17 来源:未知

 5月14日,上海108岁新冠重症患者叶鸣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出院,消息刷遍了全国。


  作为国内最高龄重型新冠转阴出院患者,叶老先生70多年前还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以麻醉师身份参与志愿军医疗救治,与此前从临港方舱医院出院的93岁老人王漫如同为战友。

  出院后,叶老先生的情况也牵动着大家的心。

  5月16日下午2点多,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联系到了叶老先生的女儿叶芬,当时她正从医院赶回家,“我的父亲从浦东医院出院后,就通过120救护车转到了上海市东方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目前病情稳定,在缓冲病房呆满14天后,他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尽管现在他还不太能开口说话,但会睁眼,意识也是有的,有时候还会跟我嘀咕一些话。”

  在叶芬的印象里,父亲每每提及抗美援朝经历总是很感到很光荣,也会从小教育子女:做什么事情都要为他人着想。他甚至时常拿自己的钱出来,去接济身边有困难的人,“父亲直爽的个性,待人热情、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影响了我们一家人。”

  育有3女1子,卧床在院已长达7年

  叶芬是叶鸣的第四个女儿,今年60岁。家中还有2个姐姐和1个哥哥,年龄最大的姐姐已经70岁了。

  由于姐姐哥哥身体不好,叶芬说,这些年照顾父亲的重任主要落在她身上。在父亲感染新冠前,她长期在医院照料父亲,已有7年。

  “我的父亲能活到108岁,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次能出院,我们家里人都感到很惊喜。”叶芬说,父亲有冠心病、心绞痛、脑梗等基础性疾病,以前父亲能随意开口说话时,去看过医生,医生想要帮他装心脏起搏器,但父亲不同意,说“顺其自然吧,活到哪一天是哪一天”。

  “7年多来,因为基础性疾病多,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离不开医院,每天都躺在病床上,需要护工和我们照顾。而这次是护工先感染了,他也不幸中招了,出现了发烧、咳嗽的症状。”叶芬说。

  接到“父亲要被转运到新冠定点医院”这一消息,是在4月11日深夜,当时叶芬马上赶去了父亲所在的医院,跟着120救护车一起到了浦东医院,“像我父亲那么大年纪的人,一定要有人在旁边照顾他,就怕发生什么意外。”

  进入病区陪父亲治疗,每天帮他翻身、拍背

  在浦东医院15A病区,叶芬24小时陪伴在父亲身边,几乎没合过眼,也不敢入睡太深,她时时刻刻观察父亲的病情变化,“看看呼吸是不是变得急促了,心率是不是稳定,氧饱和度有没有低下去,如果一降低,就要马上通知医护人员来看看。”

  治疗期间,叶芬就睡在父亲病床旁的简易小床上,除一级护理外,父亲还通过胃管来获取营养,她时常跟护士学习,也能帮父亲翻身、拍背、擦身。

  让叶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病区里的两名医护,一名是浦东医院心内科医生蒋庆渊,一名是护士吴胜天,“他们都很耐心,问的也很仔细,一直很关心我父亲的病情。”

  进入病区的第九天,叶芬也感染了新冠。

  “这一天,我其实也早就料到了,我的周围都是阳性病人,但好在我身体不错,也没什么基础性疾病,医生都很惊讶,我进入了病房那么久才感染,感染了之后,我身体也很不错,之后很快转阴了,符合了出院的条件。”

  4月27日,考虑到家中母亲独居一人,也是94岁高龄,父亲病情也算平稳,叶芬想着要回家看望母亲,就提前协调了护工去病区照料父亲。

  “(4月27日)那天,我刚好离开医院,在路上就接到了电话,说我父亲病情出现了变化,医生说要转入ICU,我当时立即同意。”叶芬说,医院副院长熊伍军帮父亲安排进了ICU,抢救团队也第一时间介入,后面天天都有多学科专家会诊,护士在里面也时刻监测着父亲的病情。

  父亲在ICU治疗期间,叶芬几乎每天早晚都会打2个电话给护士,护士会很耐心地反馈病情,“她还会不断安慰我,叫我在家里放心,这里有最好的专家团队给我父亲治疗。”

  在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叶鸣的各项化验指标及生命体征一天比一天好转。历经30多天治疗,叶芬终于等到了父亲出院的那一天。

  父亲时常接济他人,教育子女“为他人着想”

  父亲是抗美援朝医疗队队员王漫如战友的消息,叶芬是从网上得知的。

  5月4日,媒体报道:曾参加抗美援朝的93岁老人王漫如痊愈出院。报道中还有一张旧照片,叶芬一眼认出了父亲,她很兴奋,当时还跟浦东医院护士分享了这个消息。

  “我的父亲和王漫如都是上海市立第三医院(现上海市东方医院)的医务人员,王漫如是小儿科护士,我父亲是外科手术室的麻醉师,那时叫麻醉师‘技师’,父亲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才有机会能去抗美援朝参与志愿军救治工作。”叶芬回忆,父亲上战场时40岁不到,当时年纪有些大了,不过她和哥哥姐姐们都还没有出生。

  年幼时,父亲会给一家人讲述他在抗美援朝时的经历,“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一直说,能上战场参与救治是很光荣的一件事,那时顾不得自己的生命安全,现场有伤员不断送来,需要马上拿担架去抬,抢救伤员是第一位的。”

  在叶芬眼里,父亲给一家人都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从小就教导我们,要为他人着想,做什么事情首先都要想到他人,他也时常拿自己的钱出来,去接济身边有困难的人,包括同事、亲友和病人,还会自掏腰包,向医院或者红十字会等机构捐赠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

  叶芬说,一家人都很团结和睦,事事都有商有量,大家也都很孝顺父母亲。

  “父亲直爽的个性,待人热情、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影响了我们一家人。”叶芬说。

  更巧的是,叶芬一家人,很多都是医务工作者,还都进入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

  叶芬说,自己18岁时就进入上海市东方医院,一直在医院保卫科工作,直到60岁退休,目前闲暇时还会帮医院做一些工作。而叶芬的母亲,也曾是上海市东方医院后勤部的一名员工,叶芬的大姐也是上海市东方医院的一名护士。

  “我的父亲不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老党员,他常常会教育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哪里有需要,他就能去哪里。”这句话一直深深铭记在叶芬心里。

 
 


上一篇:3岁男孩掉入下水道失联 “井盖吃人”顽疾必须治!
下一篇: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谈”权益

联系我们:侦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