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上演 高精尖科技成果走近大众

日期:09-28 来源:未知

  科普,让我们走近科学

 
  “零距离”触摸模拟版空间站,戴上VR眼镜跟着“深海一号”遨游1500米深的海底世界,看手术机器人现场表演剥蛋壳绝技……近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上演,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让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走近大众。
 
  科学的力量不仅托起我们探究未知的梦想,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怎样让民众走近科学,拥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从国家鼓励科普的各种政策频频出台,到全国科普日等多项科普生动实践,都在致力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新格局。
 
  带你“上天入海”
 
  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合个影,成为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人气最旺的项目之一。
 
  这是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首次展出,舱体表面在返回地球时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辨。有不少家长带孩子驻足观看,低声跟孩子讲述中国人的飞天梦。
 
  北京科技中心的“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集中呈现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神舟十三号返回舱、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等一批珍贵的航天器实物同时亮相。
 
  在国之重器“深海一号”VR体验展上,观众戴上VR眼镜就可开启一段水下探险。“这是有故事情节的体验。”展览现场的中海油研究总院工作人员介绍,体验者将下沉到海底1500米,了解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造的全过程。
 
  追逐宇宙之梦,探索星辰大海,让人们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给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正成为越来越多科普活动的目标。
 
  让民众走近科学
 
  具有天然抗除草剂的优质谷子、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地热能开发等科技成就,科技小院开展农村科普、数字大脑赋能智慧乡村等生动实践,都向公众展现着一幅幅科技助力美好生活的画卷。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地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一场场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科普盛宴,让公众不仅大饱眼福,也学到不少科学知识。如南京地质博物馆为公众揭示亿万年前古生物化石珠光宝气的科学原理,长达1.5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000余人次的观看;在杭州,科普专项行动的志愿者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机支付、导航、打车等功能,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据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积极织密优质科普资源的“服务网”,广泛开展社会需要、群众喜欢、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系列科普活动。截至目前,全国科普日平台已经汇聚各地各行业科普活动6万余个。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认为,“科普作为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推动了科技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广泛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也促使科普的理念、手段、机制发生变化,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技术应用、教育文化呈现交互推动、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构建大科普格局
 
  “太空中没有氧气,载人飞船里有氧环境是怎么创造的?氧气又如何储存?”“空间站有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就是利用环境、资源进行氧气的再生和电解制氧”。……
 
  近日,“双进”服务“双减”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同上一堂科学课”主题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行,航天英雄杨利伟为青少年带来航天主题科学课,这也激起了青少年认知航天科学的热情。
 
  我国正积极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拉近前沿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不断完善的实体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线上数字科技馆等,把最具体验感和参与性的科普服务从城市延展到乡村。还有不少科技大咖进行“云科普”,成为科普领域的新“网红”。
 
  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支撑,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
 
  “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中,政府拨款约占80%。”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要进一步制定政策举措,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
 
  “科学应该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素质,这需要我们构建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王挺如是说。


上一篇:用上百斤硬币赔偿员工,背后的恶意不能纵容
下一篇:妈妈给儿子当学妹?为那些“不走寻常路”的选择点赞

联系我们:侦邦网